8月2日,在深圳湾畔的倒计时100天启动仪式上,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残特奥会火炬“绽放”首次公开亮相。伴随礼仪服装、颁奖音乐与残特奥会奖牌“同心暖”一并发布,这场夜空中的“火树银花”不仅宣告本届盛会进入冲刺阶段,也把粤港澳大湾区携手办赛的信号推向高潮。
“绽放”之名,寄寓“融”与“荣”。设计团队把“三地一家、同根同源”的岭南血脉纵向拉伸、旋转扭变广源优配,使平面会徽“同心礼花”化作三百六十度腾起的金色焰口;从俯瞰视角,波浪纹仿佛珠江入海的潮头,昭示大湾区勇立改革尖端的自信;从侧面看,流线金属又似广州塔“小蛮腰”,在光影流转中勾勒湾区新地标的现代姿态。
如果说造型融汇地域意象,那航天级金属增材制造则让这支火炬真正“荣”于时代科技。主体首次采用不锈钢与耐温铝合金一体3D打印成型,净重仅1.6公斤,却能抵御八级大风、持续燃烧三十分钟而无积碳发黑;模块化结构令气瓶可拆换循环使用,材料利用率较传统切削工艺提升三成,诠释“绿色办赛”理念。设计者直言:“我们希望以一支火炬,展示广东制造从‘世界工厂’迈向‘智造高地’的底气。”
火炬传递同样写进技术密码。广东赛区筹办方透露,跨城段计划引入低空飞行器、人工智能机器人接力广源优配,使圣火穿梭珠江口与狮子山间时“无感通关”。这不仅是一次现代物流与赛事运营的实验,更是大湾区“空中、陆上、海上互联互通”体系的缩影。
文化纹样细节同样用心。手柄底部的牡丹纹与岭南名曲《彩云追月》改编的颁奖音乐遥相呼应,把传统“礼花”意象落在“家国庆典”的现实土壤上;奖牌挂钩借鉴“镬耳屋”屋脊,边缘辅以盲文,为视障运动员保留亲手触摸荣誉的温度,让“同心暖”成为名副其实的全民共享。
与上届西安全运会火炬“旗帜”主要依赖镁‑铝合金机加成型不同,“绽放”以增材制造实现一次打印、精准成形,从“表现地域文化”升级到“验证工业新质生产力”。火炬工艺的迭代,折射出中国制造转向高端、智能、绿色的脉动,也记录着大型国字号赛事对前沿技术的牵引效应。
本届全运会由广东、香港、澳门首次联合承办,开幕式落地广州,闭幕式移师深圳,击剑落户香港,女排转战澳门,马拉松更首创“一赛事跨三境”线路。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佟立新将之称为“一国两制在体育领域的创新实践”,强调赛事组织已形成“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工作范式,为后续跨境大型活动提供样本。
场馆筹备同样凸显湾区协同与节俭理念。广东赛区90%以上比赛场地由既有设施升级改造而来,天河体育中心“拆围透绿”、广东奥体中心引入AR导航与智慧照明,深圳赛区在1700余个无线接入点基础上实现实时云转播。赛时场馆与赛后全民健身空间无缝衔接,呼应“全运为民、全运惠民”的宗旨。
火炬映照的不只是竞技荣耀广源优配,更是湾区融合发展的时空坐标。待到11月9日,圣火自广东奥体中心点燃,跨越港澳、汇聚深圳,必将以金色焰芒见证大湾区从同声相应向同频共振的又一次跃迁。在国旗下、在海潮旁,来自四面八方的运动员与市民将共同回答那道写在火炬上的主题命题——“交流融合,共同繁荣”。
恒汇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